首页 行业 > 正文

侯廷佩:罕有的宁夏进士,明史无传,只做最纯粹的官,然家庭不幸_世界最新

2023-02-22 11:44:00 艳说养娃

本世纪初,宁夏出土了一方墓志铭,志盖阴刻:明进士儒林郎刑科都给事中侯公,正文共850字,字数不算多,但是提供的信息却是非常珍贵。


(资料图片)

短短26行蕴含着主人励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将我们带回到从贫瘠荒无人烟,到军民融洽,黄河宛如蓝色的缎带环绕无际的绿色田野,一座座造型古朴的堡垒,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塞上江南,去了解明代的宁夏,了解谏官—侯廷佩。

志盖

明以前的概述

宁夏在唐朝属关内道,晚唐以来属定难军节度使,领银州、夏州、绥州、宥州、静州五地。带宋建立后积贫积弱,对残唐五代的弊政全盘继承,赵氏兄弟没有对上层建筑进行重新构建的能力,只好将就着过一天是一天。宋朝疲软的武德致使以拓跋鲜卑为首领的党项部族崛起,以定难军为基础建立西夏国,宋朝为息事宁人向西夏款贡以求和平。

蒙古南下遭到西夏抵抗激烈,经过数年的征伐才将其平定,元朝为纪念取“西夏安宁”之意设宁夏路。公元1227年在蒙古铁骑的持续践踏下,诸州人口损失十分之九,“百里无一人”“千里成赤地”“大汗所到之处戮全城”,党项族基本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

朱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洪武十一年(1378)生于南京,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就藩宁夏,并节制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军事,主要负责为大明提供军马和防御西线蒙古的入寇。

四哥朱棣夺取皇位,削藩王兵权禁锢于王城,朱栴识趣的交出兵马大印。朱栴从小天性英敏,学问渊博,以前时间不允许现在终于专心搞文化事业了,他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宁夏志》,著书24卷。此后的历代庆王都遗传朱栴热衷刻印书籍,为地处偏远的宁夏读书人提供了很多便利。

明代藩王图

永乐没有内迁朱栴对百姓是有功的,虽然庆王没有兵权不能出仕,但是他在就说明这地方仍然是大明的核心领土,没有皇帝、大臣敢背上放弃亲藩的恶名。明朝不断加兵宁夏,从没有动过内迁的一丝念头,明中期宁夏总计旗卫军七万有余,屯田18000顷(180万亩)成为塞北江南,时人称赞“天下卫所屯田积谷宁夏最多!”

庆王朱栴雕像

金氏来宁—艰辛少年郎

“仓廪足而知礼节”,正是因为明代宁夏的安全、富庶、文化昌盛才会有读书人。史书上只有零星关于侯廷佩的记载,《明史》无传,他的事迹分散在《犍为县志》《阳曲县志》,但因言官身份居台谏《明神宗实录》存有多篇奏疏。

侯廷佩,子长德,号泰和,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应天上元人,高祖金一林,既然是南都人为什么会生于宁夏呢?原来金一林任安塞王府学官,所以就迁户到了为官之地。安塞王是庆王朱栴的第六子朱秩炅,温文尔雅,每日手不释卷,金一林在其府担任学官是件幸事。金一林的儿子叫金继。

好歹是官宦人家不知道为何衰落如此快?金继成年后入赘给了当地大户侯氏,金继的季子取名侯完,侯完长大以后想改回父姓,但被邻里父老以日后显贵所劝阻,侯完的儿子就是侯廷佩。

墓志原件拓本

公儿时颖悟非恒,弱冠为诸生,家益贫。

侯廷佩的小时候很聪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十岁便考中秀才,不久其父母先后去世,稍微改良一点的家境又返贫了。好在娶的夫人孟氏,柔惠静嘉,行事就像士大夫一样,操持家计无所不能。侯廷佩也不负妻望,万历四年(1576)前往西安府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又过了十年,年已四十岁的侯廷佩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才考中进士。

治县有方—行取至京

选得蜀之犍为令,宽猛兼施,邑事大治,而台使者首荐公。

侯廷佩观政后被选派到四川布政司犍为县,志中几字便概括了三年的县官成就,怎么就得到御史的夸赞了?查阅相关史书才知,犍为县隶属嘉定州(今乐山),位于川西平原西南,有“蜀西门户”之称,南部便是大凉山彝汉聚居地,明朝设立以汉族为主的建昌卫,和彝族为主的邛部、昌州、普济、威龙三长官司。

四川地形图

万历十六年(1588)初春,屏山一带的夷人作乱攻入犍为县,侯廷佩作为方伯坚守县城,迅速派人上报四川巡抚衙门。宪臣徐元泰召集总兵官李应祥出兵,二月二十三日春寒料峭,苦苦支撑的侯廷佩终于等来了五万大军,他终于可以安稳地睡觉了。

徐元泰为彻底解决问题,命令官军飞越崇山峻岭、险滩恶水出其不意直捣沐原、屏山、马湖等夷人兵寨,血染红了大凉山,历时一个月的清剿官军生擒首领杨九乍、安兴、撒咋,多数投降一些逃往深山。事后李应祥命官军筑屏山县城,川南就此和平。

三更天的犍为县衙门灯火通明,三班六房、士绅学子焦急地等待着,“ 砰砰砰的叩门声打破了院内宁静,报~朝廷大捷!”侯廷佩这才长舒一口气,胜利冲散了困意与不安他提笔写下好似早已准备的腹稿:“《平夷赋》二则:平叛三千里,安全十二州。麟形图可继,江左有伊周。土兵昼控弦,汉卒夜磨剑。军中传号令,同唱凯歌旋。”

万历十七年(1589)三月侯廷佩因功调阳曲知县,走的那天,犍为父老送出十余里:“安得侯公再来耶。”侯廷佩到了山西后兢兢业业,每天都在衙门办公,得入名宦祠。三年后吏部考核列天下县官第一名,行取为言官,拜兵科给事中。

四任言官—弹劾张诚

在兵科上疏言并边诸利害,时急倭,又极言贡,决勿许战,决勿休书。凡数十上,一时朝论翕然。自兵科迁户科右,十上疏,论天下大计,俱下所司行之。

明代言官之盛历代所不能及,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多形成团体(近200员)且权力颇大。给事中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监察六部诸司,集监察谏议于一身,按部设官合称六科,科长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位卑权重。

侯廷佩作为言官没有只想博取虚名,他一直用心完成本职工作。万历二十二年(1594)二月,改任工科左给事中,持节封华阴王,经过家乡都没有回去看看。这里墓志中记载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作者查阅《明神宗实录》并没有关于册封华阴王的记录,且《明史·诸王年表》中也没有华阴王,已知明代郡王仅有“淮阴王”“山阴王”“河阴王”“蒙阴王”,应该是撰文者错记了吧。

主上深知之。铨曹屡有所推,拟诏俱弗许。先后凡六载,不得出禁垣。

这年的十二月,侯廷佩升刑科都给事中,一场震惊内外的弹劾让他青史留名。万历二十四年(1596)正月初一,整个北京城沉浸在一片祥和中,万物更新百官朝贺,可侯科长却心事重重,他正琢磨着一件大事。

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检校并内官监太监张诚的家人为非作歹,其侄张勋、张锡、张世泰、张问政、张世秋狐假虎威,骄横跋扈,北京城百姓没有不受他们欺负的,张诚甚至给其家仆霍文炳争了个锦衣卫指挥同知的职事,这惹恼了皇帝朱翊钧,初一还没过,宫内传来上谕将这几人革职为民。

万历皇帝画像

侯廷佩觉得时机来了,这是能一举拔掉张诚的机会,初一的饺子都没来得及吃,散朝后一直趴在案前写一会儿,就站起来绕着屋子踱步。直到傍晚酉时三刻,他终于将一本奏疏合上,加盖刑科印章,一路小跑送至司礼监文书房,侯廷佩此时心中忐忑不安但又必须做,这就是《题司礼太监张诚六大罪状疏》:

“太监张诚背主欺君,擅作威福……夫诚以刑余之族, 举家受锦衣卫之荣,以侍从之流,乃敢联椒房之戚,岂不上蔑懿亲……张锡、张世泰等,势若飞虎,被害者饮泪吞声,莫敢谁何。则朝廷为民除害之谓何?而仅使之为民还乡井,非所以洩民愤,而昭大法也。”

万历接到奏疏首先大怒斥责道:“先是张诚巨奸,尔等不敢言,今已发落方才参劾?”朱翊钧整个初一都在反复地看侯廷佩的奏疏或许觉得有些道理,不久又发上谕:“不重处难以泄民愤,该部知道,将诚谪南京孝陵,家属所霸庄田财物等尽行抄没入官。”

侯廷佩行为虽有落井下石之意,可他句句切中要害,使得万历信服。即便朱翊钧很讨厌言官,但侯科长的品行作风还是得到了认可,故而吏部每次想让他出任地方时,都被特旨留下。

子孙先逝—魂归桑梓

初,公之降割冢嗣也,哭之恸。明年春二月,遂病,未几,卒于京邸。余颇为经纪其丧,其配孟孺人哭几毙已,乃忍死扶公父子丧归宁夏。

先前侯廷佩的次子侯应,长孙侯苟,次孙侯昭先后过世,侯廷佩接连白发人送黑发人打击很重。万历二十五年,长子诸生侯唐病故于家,侯廷佩痛苦不已,从此一病不起,万历二十六年(1598)二月十九日病逝于在京的官舍中,享年五十三岁。

妻子孟孺人悲伤地连续几天哭死过去,可是作为全家的顶梁柱不得不强装镇定,他得料理好丈夫、儿子的后事,忍痛扶灵柩返回宁夏安葬,留下弟弟孟一儒暂留京整理余事。抵家后经过同族父老公议,决定由胞弟侯廷玉的儿子侯庚顶盆发丧,葬公父子于南关之西,侯氏祖茔之旁。所以墓志结尾有—“岁在己亥春三月,不肖男侯庚,泣血上石。”

为人忠孝—清廉自持

侯廷佩一生为人忠孝,可惜并没有子女传承下去,倘若不是发现墓志,这位传奇的风纪言官或许已被后人所遗忘,他为官二十载清廉自守,当纯粹的官没有贪墨过钱财。为侯廷佩写墓志的人是同事兵科左给事中李应策,陕西蒲城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他一样是从基层上来的言官,二人惺惺相惜,有深厚的友谊。

标签: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