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点 > 正文

哈尔滨新区加速培育“星”动能

2023-06-19 09:27:38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薛婧

6月9日,随着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龙江三号”发射成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制这颗卫星的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备受关注。近日,记者走进工大卫星,在了解这家企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工大卫星所在地——哈尔滨新区江北一体发展区内已经聚集了多家卫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个卫星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资料图)

链上企业集聚澎湃“星”动能

测试单机组件性能、舱段装配、平台装配、载荷装配、帆板装配……在工大卫星产业基地记者看到,在装配测试和试验两个区域内,技术人员正在各自岗位为今年投产的卫星有序忙碌。

成立于2020年12月的工大卫星,是哈工大卫星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组建,该团队是我国高校中最早系统性从事小卫星技术研究的科研团队,深耕小卫星领域近30年,是我国卫星技术创新的“国家队”之一。

正是背靠哈工大强大的卫星技术团队,工大卫星成立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承担近百颗商业卫星的研制任务。

据工大卫星总经理助理王群介绍,工大卫星拥有先进的柔性化卫星平台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卫星研制过程中迭代速度慢、研制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瓶颈问题,形成了标准化、批量化、智能化的核心技术能力,具备通、导、遥微小卫星整星批量化设计、制造及在轨交付能力,可年产50颗微小卫星。

作为我国商业卫星领域异军突起的新秀,工大卫星发展迅猛,已于2021年底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同时,该公司选址在新区的新生产基地已完成设计规划和土地竞拍,项目总投资2亿元,预计今年开工建设,2024年底投入使用,届时将具备年产百颗500公斤以下量级卫星能力。

“我们着力发展标准化产业链配套体系,目前已与全国50家、省内15家产业链企业建立黏性合作关系,同时吸引更多省内外企业汇聚新区,推动新区卫星产业集聚发展。”王群说。

“工大卫星致力于成为国内卫星研制及技术创新的头部企业,也是新区卫星产业链中重要的领头羊企业。”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委员邵钢介绍,目前新区内已汇聚起40余家航天卫星领域相关企业,在卫星制造、卫星载荷研制、卫星数据地面接收处理、卫星应用服务等多个领域成果不断涌现,”星”动能日益澎湃。

龙头“星”企牵引绘就产业图谱

“工大卫星的快速崛起,也使得新区卫星产业链图谱更加清晰。”邵钢说,近年来,随着龙头企业集聚发展,新区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航天元器件—航空航天装备—航空总成—航天卫星应用装备及服务的产业链条。

“我们依托航天五院在卫星应用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综合运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技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各行业用户提供基于天基资源的智慧城市及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数据服务。”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宝玉告诉记者,成立于2013年的哈尔滨航天恒星,开启了龙江“上天问数据”的新时代。

无人驾驶农机作业、农情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保险投保与理赔系统、智慧水务、智慧城市建设,经过10年的积累,哈尔滨航天恒星已实现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资源的整合,形成了“天—空—地”立体化数据服务产品体系。截至目前,该公司数据服务业务已拓展到省内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主要地市,省外面向北京、浙江、四川、福建、新疆等20余个省市地区,累计拉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值近10亿元。

“天上翱翔北斗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北斗在更多领域大显身手、创建“国内一流卫星应用企业”,这是哈尔滨航天恒星不懈的追求。而同样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领域不断探索的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集聚63家企业,形成卫星应用技术产业集群。

走进园区企业黑龙江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服务中心,仿佛走进了北斗卫星与地面基站、天与地交融的神奇世界。

“卫星信号在传播至地球表面的过程中,会受到大气层以及卫星和终端设备自身误差等的影响,若使用智能手机等大众设备直接接收这些卫星信号进行定位,则精度仅5米~10米,无法满足相关行业领域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副院长王明亮告诉记者,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省政府批准立项黑龙江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HLJCORS)。该项目由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实施,黑龙江第一测绘工程院建设并承担运行维护,项目于2014年开始建设,2016年7月运行服务,2021年完成系统北斗化升级改造,形成黑龙江省北斗基准站“一张网”。

王明亮说,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由观测室、观测墩、信号接收机、卫星天线、不间断电源等几大部分组成。基准站全天候连续运行,负责将接收的卫星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将数据处理后得到的改正数实时发送给用户端,用户终端设备接收到改正数之后即可实现实时厘米级定位。目前已建成覆盖全省的148座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构建起了高精度、动态、三维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激光通信终端产品水平和生产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的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地区唯一一家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在武器光学制导、激光领域卫星载荷等方向技术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哈尔滨新光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光光电),立足军民融合战略,为国防及工业级用户提供端到云的测控系统解决方案的哈尔滨诺信工大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在连续几天的深入采访中,记者每走进一家企业,都会被企业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所震撼,这些闪耀新区的“星”企,无疑正在成为新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抢抓中国卫星应用产业高速发展机遇期的“牛鼻子”。

全力打造卫星产业核心集聚区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王群说,工大卫星从落地建设到配套企业的对接再到新生产基地的推进,哈尔滨新区相关部门全程关注鼎力支持,两年多来,企业感受到新区积极营造的卫星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2022年1月,为集中展示卫星领域重点企业发展成果,推动企业间交流合作,新区举办了卫星产业成果交流展,区内多家卫星领域重点企业集中亮相。交流展期间,新光光电牵头成立了哈尔滨新区国防工业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旨在引领联盟企业紧跟装备前沿需求,推动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形成共同承接国家系统级大项目实力,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新区这些年引进的卫星企业,不管是体量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非常有竞争力。通过举办成果交流展等活动,可以推动上下游企业更加深入了解,形成技术产品的融合,组团争取更大体量、更高水平的项目。”新光光电副总经理曲波说,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知识技术密集等特征,而雄厚的科研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完善的配套等条件是支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相信在多年形成的良好基础上,新区卫星产业能够实现加速发展,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恰如企业所注意到的,多年来,哈尔滨新区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相关领军企业在航天卫星领域的科教及产业优势,积极布局卫星制造应用全产业链条,全力打造黑龙江省卫星产业核心集聚区。

“进行基础摸底、夯实卫星产业化基础、强化卫星产业顶层设计、加强卫星产业创业创新和企业培育、深化企业服务加速产业化进程和产业链形成。”邵钢告诉记者,新区在厘清家底的基础上,全方位推动卫星产业发展。

为强化卫星产业顶层设计,新区联合哈工大专业技术力量,共同编制了《哈尔滨新区卫星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20—2025)》。

根据该《规划》,新区将推进以卫星制造以及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为核心的卫星产业发展,建立卫星及地面设备制造、应用运营、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应用产业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卫星产业基地,形成从卫星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预计到2025年,哈尔滨新区可新增3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企业,建设15个以上示范效应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重点行业应用项目,力争累计实现卫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争取带动10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逐步形成上游卫星制造与下游卫星应用的研发、生产、测试、销售、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卫星产业格局。

标签: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