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汽车 > 正文

今日讯!助力双碳目标 推进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

2022-08-26 20:39:57 中国汽车报网

作为耗能大户,交通领域一直都是减碳的“重点选手”。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抢占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交通与能源融合的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8月26日-2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召开。在同期举办的交通与能源融合论坛上,与会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交通能源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关路径等系列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观点碰撞,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行业盛会。

打造交通与能源融合的新生态


(相关资料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部长郭哲发表致辞时指出,在能源交通融合领域,以新能源车为代表的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一个有望带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谷,并重塑未来能源交通格局的一个新兴的途径。未来交通正在重新塑造产学研互动协同,特别是政府公共科技资源和市场创新需求的有效策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全球创新。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司司长陈家昌在致辞中表示,交通和能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行业,也是双碳工作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等不断进步和广大应用,正在加速推进交通能源体系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转变。陈家昌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谈了三点看法:一、交通与能源,特别是与清洁能源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交通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二、科技创新为交通和能源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三、面向更深度地交通和能源的融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技术能力,目前能源系统规划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林强发表致辞,并指出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快速引进,推动了交通和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和能源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通能源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课题。《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提出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和信息网络融合发展。推广使用新能源、智能化部署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为破解可持续交通发展难题指明战略方向。林强介绍了当前的新进展:一是加快了顶层设计,特别是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二是加强科研攻关,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专项,布局交通自洽能源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等研发任务,引导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共同开展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关键技术攻关;三是加强示范引领。实施了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强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强标准供给,发布绿色交通标准体系。

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在致辞中指出,发展氢能不仅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更是优化能源结构的措施,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已经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储输运各环节关键技术,部分区域开展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氢能成为重要的材料,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加氢站30余座,冬奥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交通领域全面用能。刘亚芳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当前的情况:一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各环节关键技术加速进步;二是国家能源局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推动氢能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和持续推进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要准确认识氢能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加强达到力度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杨永平发表致辞表示,推动交通能源融合发展是一项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经济社会复杂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发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基础作用,更需要政、产、学、研、用各方进一步汇聚资源凝聚智慧形成合力。杨永平给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加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速形成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精准培养交通能源融合领域的急需人才和高端人才。二是推动科教协同,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跨行业共研体系,积极打造交通能源融合平台,开展跨学科联合创新,努力破解交通能源融合领域共性和瓶颈技术。三是深化国际交流,构建国际交通能源融合合作平台。树立全球视野,推动与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高水平交通能源联合研究,技术创新及联合人才培养,积极吸纳国际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

瞄准关键技术 助推交通与能源加速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从能源与交通融合与能源安全,交通能源融合与气候安全,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的途径以及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讲解。未来汽车发展的下半场将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动力电源化,底盘线控化、驱动轮毂化、座舱可更换,整车多智能控制等要主攻的技术路线和系统关键。

对于水路交通与交通融合的路径与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指出,绿色、低碳是国内外水路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双碳目标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有力支撑。要实现交通、能源融合,有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一、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自然病夫能源体系设计;二、如何实现风、光、电、氢多能源系统融合模式及匹配方法;三、能源的捕获和稳定控制的问题;四、每一种能源利用一定要考虑能源的制造、生产和加注、储、供、用多个环节;五、多能接入局域电网优化运行控制技术。

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认为基于绿能的无碳化自洽,是未来追求自洽能源系统的真正内涵。丰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技术组合支持,布局、规划、设计、捕捉、转化、利用等方面都富含着大量有交通特色驱动的关键技术。

国家“十四五”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总体组组长、同济大学教授明平文认为,要实现碳中和,消费侧一定是电和氢的某一种形式作为燃料加在一起,才能实现整个国家能源碳中和的目标。国家氢动力层面很可能是从移动式走向分布式,再走向集中式的过程,这需要较多的攻克时间,而且,真正的能源革命可能就在路上。希望在这五年,我国科技水平做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到2030年,终端消费绿氢在1.5%左右。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泓表示,在不断提升安全性、电化学性能、智能控制技术以及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融合发展的新一代固态电池和钠离子技术,将会在资源最大化利用,能源转化储存利用和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方面,支撑交通革命和能源革命展现出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针对氢供应的矛盾,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建国指出,第一个就是制氢成本与碳排放。目前可以做到比较低的氢价格,但是碳排放比较高。如果用绿电制氢则成本较高,但碳排放可以降下来。关于制氢成本,最终还是取决于绿电成本。

标签: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