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培训 > 正文

思政课融入民族地区传统文化 唤醒学生“责任与担当”

2022-03-09 13:50:17 教育导报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指出“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少数民族待遇县。目前,彝族聚居有2个乡镇,其他乡镇彝族杂居。屏山县学校大多数都有少数民族学生。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做负责任的人》单元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思政课融入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以飨读者。

一、屏山县本土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目前,屏山县传统文化包括:金沙江船工号子、彝族文化(彝族歌舞、彝族漆器画)、巴蜀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屏山人民支援向家坝电站建设形成的舍小家顾大家的“移民文化”。充分挖掘上述文化中的精髓,选择其中优秀的且适合中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内容,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了解、热爱、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土情结,厚植乡土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感情。

二、思政课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学策略

1 .讲述移民故事,唤醒学生“责任与担当”。《四川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指出: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筛选、加工相关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生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恰当呈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素材,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做负责任的人》单元由“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两个主题构成,其主要观点之一是社会和谐、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离不开你我他的责任与担当。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内容后,插入移民文化,深情讲述了为支持国家向家坝电站建设,屏山人民异地搬迁,屏山干部职工“5+2”(正常工作日和周六周日)的工作时间表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作的故事,辅之以相关图片和影像,对为什么建向家坝电站到祖国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屏山人民为家乡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等做了生动具体的阐述。随后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和身边的感人的移民故事,展开讨论,发表看法。由于学生大多经历了移民搬迁,目睹了向家坝电站建设,讨论热烈,参与度高。上述教学将真实、典型的生活场景移置到课堂中,实现教学时空的拓展,达成生活与教材的链接,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和交互性的情境和氛围中体验、感悟、思考,共情共鸣,促进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唤醒了责任与担当意识。

2 .探寻川江号子,体验责任与担当。屏山县地处金沙江流域,过去有大量纤夫,拉船时发出有节奏的号子声,形成了有名的“川江号子”。从美学来讲,纤夫工作场景是一幅画卷;号子富有节奏,是一曲高亢的旋律;他们为了生活所迫,承担家庭责任,不怕千辛万苦,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屏山民间艺人把“川江号子”整理出来,编成节目传唱,2011年到中央电视台演出。教学中讲到“社会中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把川江号子的影像、歌曲、船工拉纤的图片呈现出来,结合故事生动地讲出来。课后,组织学生寻访健在的拉纤船工,听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甚至邀请他们到学校教学生演唱川江号子,开展相关社团活动。上述教学,学生不仅传承了本土传统文化,获得了艺术熏陶,而且树立解决民生疾苦的责任感,增强了建设家乡的担当意识。

3 .设计民族饰品,践行责任与担当。屏山县有2个彝族乡镇,聚居着为数不少的彝族同胞,彝族文化包括火把节、语言、文学、美术等,尤其是彝族刺绣艺术:彝族女子喜爱使用多种颜色的丝线,将各种图案绣在男女上衣、妇女手帕、女裙、男裤、荷包、烟袋等处,特别具有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讲到本单元“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感恩父母的付出和老师的关爱,其实也是一种有责任与担当的表现。结合彝族文化中刺绣艺术,要求每个小组:试着给父母和老师设计民族服饰或烟袋或荷包;根据彝族的漆绘艺术,布置学生在餐具、酒具、兵器上绘制与生活有关的日、月、山、水、树叶、花草、火镰等图案,提供给家庭和社区选择使用,为家庭和本社区作贡献。这样的教学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实现情理融合、知行统一,让学生学习彝族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审美能力,学会协作配合;同时起到了感恩教育的作用,培植了学生为家庭和社区的服务担当意识。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充分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找准切入点,以多种形式巧妙融入,才能为课堂增辉添色,致力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

标签: 课程标准 教学建议 社会生活 生活经验 思想道德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